双语宝宝,父母需要知道的一些事
-
原文来自于François Grosjean教授的What parents want to know about bilingualism https://www.francoisgrosjean.ch/for_parents_en.html
如何判断小盆友是否处于足够的语言环境中
如果小盆友想双语习得,每天都处于双语环境中很重要。如果父母的目的只是想让小盆友接触一种新奇的语言,则不需要处于大量的双语环境中。但如果想让小朋友做到双母语,那么,小朋友每天必须处于足够的双语环境中。
对于双语的环境输入,有俩点至关重要。第一:双语环境应该是人与人的交互,而不是来自于电视、录音机之类。小盆友只有在他们觉得他们需要的时候,才会习得一种语言。第二:最好尽可能的分开两种语言环境,这样,可以不需要进行语言转换。需要注意的是,在双语习得的过程中,语言夹杂很正常,但是更重要的是:双语宝宝需要意识到在哪些情况可以说哪些语言。
另外,如何判断是否处于足够的双语环境中,这很难说。但,如果小盆友的某一种语言已经占据压倒性优势,那么必须做出改变。
双语习得的最优方法是什么?
是一人一语,还是在家说小语种?
我比较喜欢的方式,以及我推荐给家长的方式是,在家使用一种语言(小语种),在外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这也就意味着,一方父母可能也需要说自己的第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所有人在家使用一种语言。另外,还建议不止父母,其他亲属(例如朋友、奶奶)也使用第二种语言,来加强语言的根基。对于主要语言,通常不需要担心什么。这种策略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相对于一人一语,这种方式会让小盆友大量的处于双语环境中。同时,很明确,小盆友会知道:在家说英语,在外说汉语。
双语习得过程中改变方法可以么?
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会改变语言习惯。例如,如果举家搬迁到其他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调整语言策略。如果家长的目的是让小盆友双语习得。需要考虑两点。第一点:确保俩种语言是必须的。在这里我说的是一种真实的、交互式的语言需求,而不是家长强加的语言环境。小盆友非常聪明,他们可以判断出是否值得去学习一门新语言,还是抛弃它。如果他知道双方父母掌握两种语言,那马他们就会说他们喜欢的语言,而抛弃比较难的语言。小盆友的这种技能非常强,他们可以非常快的去努力学习一个新语言,或直接抛弃一个新语言。因此,家长应该用尽可能的方式,去创造一个需要某种语言的环境。
第二点,小盆友们会经历一个非常强的语言-人-绑定时期。如果某个家长需要说第二种语言,一定要慎重处理,必要时可能需要一些策略性的改变。同时监控小盆友们对语言的反应。我建议这种改变慢慢发生,不要一蹴而就。具体多久,取决于小盆友的反应程度。
如果父母的第二语言不足够好,小朋友可以双语习得么?
小盆友的双语习得,最重要的部分在于他们需要俩种语言:要么需要跟父母说某种语言,要么在幼儿园必须说某种语言,要么跟某些小盆友玩的时候必须说一种语言。如果父母可以创造一种环境,同时满足一些必要条件,让小盆友们知道一种语言是必须的,小盆友就可以双语习得。
在这些必要条件中,两点很重要。首先:家长第二语言不够好,或者口音不标准,这不能成为阻挡你跟小盆友说第二语言的障碍。毕竟,在那些在家说英语,在外说汉语的家庭中,肯定有一方不是英语母语。同时,一些家庭可能会移民,也导致第二语言并不足够的好。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要保证小盆友处于充足的语言环境中。因此,父母如果第二语言说的不好,但是想跟小盆友使用这一种语言,需要找一种方式去增加语言暴露量。有时候,这很容易(比如国际幼儿园),但有的时候,很难。在我的新书里,我写了一些方法,如何增加第二语言的暴露量。
有没有双语习得的黄金法则?
每个双语家庭各有不同。因此很难有一种普适性的法则。我倾向于坚持一些看法。首先,父母应该知道哪些因素会促进双语习得。需求因素最为重要。没有说第二语言的需求,肯定不会双语习得。其他因素,比如语言暴露量,家庭环境,学校社区环境,以及社会上对双语的舆论都会起作用。
第二,小盆友们应该尽可能的处于单语环境中,也就是只需要一种语言。虽然在那些双语家庭,一些父母也是双语者,因此可能会存在语言转换现象。这很正常也不需要改变。但是建议小盆友们处于单语环境中去双语习得,这样他们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去学习这种语言,在那种情况下去学习另外一种语言。逐渐的,慢慢的,小盆友们会知道如何在语言中去切换。
第三,父母必须获得支持去让小朋友双语习得。反过来,父母应该支持自己的孩子去进行双语习得。因为当小盆友长大的时候,父母应该与小盆友们讨论双语以及各种不同的文化。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父母就跟我说聊天讨论为什么我的语言发展的不是特别好,为什么我在做翻译的时候有些困难之类。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文献去告诉父母,双语习得会有哪些好处以及过程会遇到哪些艰辛。
最终,双语习得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包括父母和孩子,这都需要是快乐的。当然了,过程可能会辛苦一些(例如,去国际幼儿园的第一天)。如果,双语习得的过程中,痛苦压制了快乐。父母需要作出一些改变。
小盆友入学后,第二语言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其中一个语言已经是一种主要语言。那么在小盆友入学后,这种语言会获得一种爆发性增长。这主要因为以下因素。这种语言的使用环境与需求大大增长;所有同学以及老师都使用这一种语言;连教材都使用的这一种语言。在短短几个月之内,这种语言会成为小盆友的压制性语言,小盆友不管在哪,都想说这种语言(不管是做作业,还是跟朋友聊天)。小盆友甚至会想跟父母使用这种语言,这样,他们才会看起来就和其他单语小盆友一样。文献标识,在6岁至青少年时期,许多尝试双语习得的小盆友会将学校说的语言放在第一位,甚至拒绝使用第二种语言与父母沟通。因此,父母必须使用各种策略来加强第二语言。如果父母能够找到一种方法去坚持下去,坚持下去直到青少年时期。那么,这种第二语言就会倔强的生根发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虽然一种语言获得压倒性优势,小朋友最终也会双语习得。
-
举例这个帖子已经过去了4年半。在过去的4年半里,我进行了一个社会性实验。就是在一个汉语母语的家庭里,尝试提升小baby的英语能力。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
在出生8个月到2岁半,父母只跟小孩说英语。在2岁半之后,我说英语,孩子他妈说汉语。
-
2岁左右的时候,每天找2-3个小时的英语母语者陪玩。4岁之后,一直有一个美国小姐姐在我家住陪玩。
-
只看英语的动画片,一天20分钟。
父母的英语水平,我2014年为了出国,雅思备考了10天考了7.5。我媳妇一直在外企上班,上班的时候都说英语。但是我俩中式汉语痕迹还是非常大。主要体现在:1)句式、2)发音。我的发音还可以,以前闲的时候再群里瞎玩,读出来之后类似四六级那种听力播音。但是我的句式不太好。比如:
I need to eat some medicine
.Lets go find your mom.
就这种很不native的句子很多。目前小孩已经5岁多一点。个人觉得英语肯定是比同龄人要好。目前看peppg pig, paw patrol, bluey那种都没问题。但是问题也有很多,跟5岁母语小孩没法比。问题主要是
- 基本是我的英语的复刻版本。在日常生活上,英语水平基本是我的80%。
- 中式英语的句式,我的毛病他都学去了。比如
I need to eat some medicine
这种。 - 她妈说她发音比我好。我感觉基本跟我差不多,顶多是好一点点。
5年来花了很多钱。在国内的时候一小时基本250元,这是非常便宜的。就这样坚持了很久。在国外送到了真正的国际幼儿园,一天英语一天法语。但是从学校学到的英语非常少。从她同学那也能看出来。本地的法语小孩跟她上同样的学校,英语非常差。基本从学校学不到啥。
所以我这个小孩英语80%都是从我这学的。虽然我让母语小姐姐一直带他玩,但是从吸收的角度来讲。小孩从父母这吸收的远远比其他人学的多。
我这5年在我家小孩面前就没说过汉语。要打电话就出去打。不过在她4岁的时候,曾经问我
why when my mom talks to you, you understand, but you dont understand me when I speak Chinese?
。在5岁的时候,她姥姥问她:“你爸会不会说汉语”。她说:“她会说,但是她不在我面前说,他希望我学好英语”。 所以这小孩在5岁的时候,应该基本上知道语言是怎么回事了。另外就是目前5岁多,在法国呆了2年。她的法语完全是从环境学的。目前发音是完全的native,表达也是完全的native。只不过词汇量不够。如果呆更长的时间,我相信她的法语会比英语要更好。
当然了,目前她的汉语是最好的。因为她妈是汉语母语,她从她妈那吸收汉语的效果也最好。她的汉语,没有任何毛病。
记录一下,三五年之后再回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