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5版本以后重心坐标与绝对坐标的相互转换的问题。
-
最近在研读OpenFOAM中particle类的barycentric coordinates 和global coordinates转换矩阵的程序,遇到一点问题,现总结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OF5.0以后对颗粒追踪采用了barycentric方法,目的是更好的捕捉颗粒轨迹与tetrahedra网格面的交点,四面体内任意一点 的global coordinates 可以表示为barycentric coordinates ( )与顶点的乘积和:
其中 是四面体顶点坐标。
示意图如下:
如上图,四面体中有一点 ,则 点的重心坐标( )的计算方法为点 将四面体分成的四个小四面体与大四面体的体积之比:
其中 , , , 和 是小四面体的体积, , , , .
定义从barycentric coordinates到global coordinates的转换矩阵 ,则
其中 就是 的重心坐标,矩阵 就是由四面体各个顶点的global coordinates组成的坐标矩阵。
既然有了正向变换,同样需要逆向变换,定义一个逆向变换矩阵 将global coordinates转换为barycentric coordinates:
公式 的四个组成成分其实就是上面的公式 , , , 。 是矩阵 的行列式,表示为 。
至此,barycentric coordinates与global coordinates的正向变换和逆向变化都已经定义完成了,上面的分析是基于我看OF6的代码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总结出来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了,那就是逆向变换矩阵的第一个元素是:
这个和公式 的定义不同,因为分子上算的不是图中小四面体pbcd的体积,就这儿我无法理解为什么OF里要这么定义,并且我看OF5-OF8里面都是这么定义的,我觉得有点问题,所有发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我觉得我自己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 -
仔细读了代码,现在还剩最后一点小问题,其实说到底还是原来的问题,barycentric追踪是通过bary displacement元素的正负来判断颗粒运动轨迹与四面体网格面的交点的,例如这个图形
颗粒 运动到 ,轨迹 与面 相交于点 ,那么矢量 的barycentric displacement的计算方法为:
此时barycentric dispalcement的符号为(-,+++),可以判断轨迹与面 相交,同根根据 和 的barycentric coordinates可以求出点 的barycentric coordinates,再转换为点 gobal coordinates,然后进如下一个四面体网格追踪。
上面我只是简述了颗粒在一个四面体网格内的追踪过程,从计算barycentric dispalcement的角度来看,逆向变换矩阵 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还是在于从barycentric coordinates to global coordinates的过程,矩阵 的第一个元素有问题。如果把 变为 就好了,但是程序里没有这么写,说到底还是原来的问题如果李老师有时间的话可不可以读一下particle类,我觉得您可以帮我释疑
-
(7)这个公式确实是错的,但是particle里面都用的是(11)这个公式,用来计算“位移”的barycentric坐标,而不是点的barycentric坐标,OpenFOAM/meshes/primitiveShapes/tetrahedron/tetrahedronI.H有计算点的barycentric坐标,你可以比较下。
-
@BlookCFD 谢谢您的指点,我有看了一眼程序,我理解错了,OF里面是通过计算barycentric displacement来获得barycentric coordinates的,我一直被src/lagrangian/basic/particle/particle.C里面的一句代码给误导了,现贴出来:
particle.C 1062-1096 OpenFOAM6 void Foam::particle::correctAfterInteractionListReferral(const label celli) { // Get the position from the barycentric data const vector pos(coordinates_.b(), coordinates_.c(), coordinates_.d()); // Create some arbitrary topology for the supplied cell celli_ = celli; tetFacei_ = mesh_.cells()[celli_][0]; tetPti_ = 1; facei_ = -1; // Get the reverse transform and directly set the coordinates from the // position. This isn't likely to be correct; the particle is probably not // in this tet. It will, however, generate the correct vector when the // position method is called. A referred particle should never be tracked, // so this approximate topology is good enough. By using the nearby cell we // minimize the error associated with the incorrect topology. coordinates_ = barycentric(1, 0, 0, 0); if (mesh_.moving()) { Pair<vector> centre; FixedList<scalar, 4> detA; FixedList<barycentricTensor, 3> T; movingTetReverseTransform(0, centre, detA, T); coordinates_ += (pos - centre[0]) & T[0]/detA[0]; } else { vector centre; scalar detA; barycentricTensor T; stationaryTetReverseTransform(centre, detA, T); coordinates_ += (pos - centre) & T/detA; } } 其中的这句代码
coordinates_ += (pos - centre) & T/detA;
其实前面已经先定义了
coordinates_ = barycentric(1, 0, 0, 0);
后面计算单点的barycentric coordinates其实还是用的barycentric displacement的概念来转换的。
困扰了我两周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现在异常开心,在此对@东岳 和@BlookCFD 表示万分感谢。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