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b 我的理解哈,这个视频我看过的。这里其实就是常规的合成湍流入口,只不过作者给它套了个风资源里面常见的名词(阵风),很有可能它根本就不是我们经常理解的阵风的概念。
并没有把阵风加到湍流里面这种说法,阵风本来就是风流大幅变化的一种叫法而已。既然做LES,时间尺度肯定已经远小于阵风所在的秒级尺度了。
@dyb 我的理解哈,这个视频我看过的。这里其实就是常规的合成湍流入口,只不过作者给它套了个风资源里面常见的名词(阵风),很有可能它根本就不是我们经常理解的阵风的概念。
并没有把阵风加到湍流里面这种说法,阵风本来就是风流大幅变化的一种叫法而已。既然做LES,时间尺度肯定已经远小于阵风所在的秒级尺度了。
之前看到过一种说法,需要考虑的是第一层网格中心点的位置,它必须得在粗糙度以下,这样保证考虑了粗糙度的壁面函数是生效的。
要求网格尺寸严格小于粗糙度太不现实了,而且还存在一个问题,小多少呢?
@xuebao1989 大概率是网格问题,你就用最常用的数值格式(比如参考商业软件的默认设置),先把网格优化下。
@evensun 哦哦这样。
燃烧如果是FPV啥的,想耦合FLUENT自带的确实有些麻烦,不如直接把FPV涉及的那些变量都自定义uds再求解。如果不是FPV就不清楚了。
@evensun 意思是以求解uds的方式在Fluent植入了一个湍流模型,然后Fluent求解的时候开laminar是吧。厉害,这个我之前还真没试过。不过这么做的话,湍流模型算出来的湍流粘度怎么加到Fluent求解的动量方程里啊?
Fluent的UDF/UDS这块,有很多和模型选择相互冲突、限制的地方,虽然大部分它手册里面都写到了,但像湍流模型这种比较基础的模型,还真有可能不太好直接植入,得像你这样绕个圈子啥的。
@RQLI_CFD 感谢,我研究研究
你要求的是标量phi对吧,它收敛了么?
我是建议把源项去掉,只保留对流、扩散和时间项,看看标量的输运是否合理。
印象中Fluent不会对uds做什么限制,它也不好限制,因为它不清楚要加的标量是什么量级。
@lyc https://www.tfd.chalmers.se/~hani/kurser/OS_CFD_2018/WillHay/lowMachBuoyantPimpleFoam_Corrected.pdf
不是论文,是他们学校的课程作业,Chalmers有专门的OpenFOAM课
大佬们,还在等一个回复呢
全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jweia.2017.10.003
friction velocity都比较熟悉,是壁面处速度无量纲化的一个基本参数,和壁面的切应力相关。有了它,就有了速度沿壁面法向的分布,十分重要。这个量,实验可以测量,仿真的时候也比较好给。
friction temperature我个人就不是很理解了,传热这块也没这个东西吧,搜了下也没搜到比较系统的解释。虽然看起来是照着摩擦速度构建的一个量,但物理意义是啥?实验可以测量么?
@Li_CFD 我感觉这些才是很深的东西,学习学习
@李东岳 没用libtorch,是自己做了CFD的后处理,然后再用机器学习训练。我这边一般只关注风速和湍流强度,我们仅仅导出了这两个变量的全场分布,训练,然后用于其他地形下的这两个变量的预测。所以我说这个只能算个尝试,非常非常非常浅,也很应用。
很粗浅的尝试,大概10套左右吧,是这个量级。有点久远已经不记得了- -
贡献点我们非常初级的尝试,主要还是希望这个帖子别沉了。机器学习挺重要,真的很有用,就当抛砖引玉吧。
1、我们是做的这种,但这应该是比较低级的应用场景,不解决太多实质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放了几个风流模拟出来的结果进行训练,然后给一个新的地形可以出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用一个新的CFD也可以算出来,更重要的是:用于训练的CFD结果不一定是对的,这个不对的程度不清楚是否会被机器学习的过程放大;训练所消耗的算力相比于单个CFD来说是量级的放大,工程应用上真说不好谁更有性价比。
我看过不少其他人做的CFD+机器学习,更多的是效率提升(也可能我更关注这部分)。比如涉及到非牛顿流体的,可以加速粘性和切变在求解中需要的迭代;涉及燃烧的,因为化学反应只在很薄的物理空间上进行,传统的并行方式会导致大部分CPU总是在等待少部分CPU的结果,机器学习可以优化。
当然了还有基于CFD结果进行优化设计的,这部分有很多和机器学习相关的工作,应用也很广泛。还有间接相关的,比如采用机器学习做风速的垂直外推,然后送到CFD里面再做风流模拟。
2、没做过,但这个应该也可以。
3、我觉得这个不是哦,其实机器学习怎么和CFD结合还不清楚呢,看需求和应用场景。
4、是的,要跑很多次CFD,所以算力消耗很大。
其实主要还是自己要真懂,至少懂公式推导的逻辑是否科学,是否合理。
真懂了,就不会有什么国内国外的区分。往往一知半解或不懂的,才要学所谓的权威(比如学术上的权威,视高IF期刊为“神”;又比如名气上的权威,视国内挂着好多title的学阀为“神”;当然还有其他的“神”)。
大白话就是,不要看ta是谁,屁股坐在哪里,而是看ta做了什么。
我的体验是这个模型在OF里面贼不好用,特别容易发散。
商软那边好很多,感觉就是算法植入层面不太一样。
给你一个搜各种书的网站,需要外网。一直用,从不令人失望。
@ZJOU-zh 感谢
我也想知道,这个系泊是怎么实现数值计算的,是openfoam引入开源库么?
@李东岳 我赞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管什么模型算出来的结果和同等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必须一致,但是这个前提是条件允许。
这里就有些争议,比如LES和RANS,它们求解的量严格来说是不一样的,LES求解的是滤波后的速度,RANS求解的是时均后的速度,这两个东西本身不一样。我个人理解,严格意义只有当这个湍流是稳定(stationary)、各向同性(isotropic)的情况下,才能直接拿来对比。(以上表述大概率不对,还请大佬指点)
这也是我为什么始终对URANS存疑的根源,也是为啥我特别想搞清楚这些理论区别到底在哪里
@李东岳 URANS我目前还没尝试过,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以讨论。LES时均后和RANS结果的一致性,是要分情况的。稍微复杂点的时候,LES的时均结果RANS很难算出来。
一个典型情况就是旋流。流体从喷管旋转喷射出来后,由于旋流会导致下游轴线上有负压区,是很典型的现象。这种情况,RANS不太好算,需要尝试不同的模型或者调参,对不同的工况几乎很难用同一套RANS模型和参数成功的仿真,但LES的时均结果很容易就能算出来负压区的存在。
方程上特别是到代码上,区别确实很小,这点想想挺神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