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luent

Fluent交流区

1.0k Topics 4.5k Posts
  • 有关泡沫金属与石蜡传热传质问题

    1
    1 Posts
    903 Views
    Z

    替代文字 我模拟的是一个矩形泡沫铜浸润石蜡的传热传质过程,现在模型验证一直没弄好。首先是编写了一个简单的UDF,采用热平衡模型,导入fluent后提醒我定义比热的那一块有错误,求各位前辈帮我看一下;其次,我添加了Boussinesq项后,优化了一点点液相云图中熔融线一直平行的问题,但是与论文中的还是有差距,且我的熔融线上下厚度保持一致(实际上应该下面厚很多),UDF中还需要添加什么项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以下三张图分别是我的UDF、我跑出来的液相云图以及论文的液相云图,求各位帮我解惑,不甚感激。2.png 3.pn替代文字g 4.png

  • 1 Posts
    955 Views
    Y

    我想建立一个水槽,水流从水槽一边冲过去,然后又从另一边冲过来,两边的入口和出口边界要随时间变化,有没有大神指导一下,怎么实现?谢谢!

  • 2 Posts
    2k Views
    李东岳

    请参考无痛苦ns方程笔记的这一节:R、sigma、prime2Mean、以及雷诺应力相关量

  • 2 Posts
    2k Views
    李东岳

    不清楚商软那面怎么回事,本身我也没太关注这个,我查了一下,OpenFOAM本身这面的streamline看起来是你说的patiline:

    This function object generates streamline data by sampling a set of user-specified fields along a particle track, transported by a user-specified velocity field.

    后处理软件paraview的streamline是如何定义的还没找到。

  • 1 Posts
    1k Views

    我模拟的对象是反应堆内的稳态流动传热,由于堆芯内组件数量庞大,精细建模复杂,因此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堆芯区域进行简化。

    为了验证这种等效的合理性和误差,我先对单个组件栅元进行多孔介质简化,并将多孔介质模拟结果与未简化的模型结果对比验证多孔介质模型的合理性。

    单个组件栅元的截面图如下:
    图片1.png

    其二维轴对称模型如下图:
    f510f5de-0d5e-4389-b577-ad2d3defe29c-image.png

    模拟结果
    (1)未采用多孔介质模型
    我用了二维轴对称模型来模拟,设置固体流体内热源,入口质量流量和出口压力边界条件,流体和固体分别加载体积热源P1和P2(W/m3),流体和固体的导热系数均为常数,得到的稳态温度场和压损分布如下:
    bca065f1-7cc4-4385-8113-d7e0acd6d23e-image.png
    流体出口温度700℃,固体由于带内热源温度高于流体,固体最高温度为799℃,固体平均温度为756℃,组件压损为2400Pa

    (2)采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
    由于固体带内热源,流固存在较大温差,采用非热平衡模型
    根据栅元几何结构指定:孔隙率γ=0.1 ,界面换热系数hfs=5000W/M2K(与未采用多孔介质模型算得的换热系数一致),界面面积密度Afs=6.71m-1

    通过流速-压力实验关系确定粘性损失项系数和惯性损失项系数,只考虑x方向的流动损失,y方向系数放大100倍

    别给多孔介质流体和多孔介质固体设置了内热源,分别为P1×孔隙率和P2×(1-孔隙率),初始化后检查内热源加载总量无误;流体固体的热导率输入值和上个模型一致

    得到的模拟结果:
    af1efa10-a95f-4e49-a69c-63b4b4357ca0-image.png
    采用多孔介质非热平衡模型模拟得到的流体温度是正确的,压损也是正确的,但固体温度分布明显不对,固体域温度热点仅为725℃,平均温度为711℃,均远小于实际模型算得的固体温度值。

    我自己的猜测:
    多孔介质模型将单组件变为流固均匀介质后,不能模拟固体区域沿导热路径带来的固体温升?刚好我这个栅元模型中固体由于导热产生的温升非常高,如果是这样,说明多孔介质非热平衡模型不适用于我所研究的问题,因为简化后会显著低估固体温度热点。

    请问我的理解是正确的么

  • 有关计算收敛的问题

    2
    2 Posts
    2k Views
    西湖冷月西

    参数波动跟监测点位置有关,放在分离区跟放在直管中间是不一样的,另外,感觉稳态计算是监测面上的通量吧,通量守恒就可以认为收敛了吧。

  • 3 Posts
    2k Views
    F

    @黄昏晓为谁破 好的感谢前辈回复

  • 1 Posts
    1k Views
    S

    请问我想使用dpm模型模拟液滴的凝固,应该选什么类型得到颗粒呢?我看几种类型的粒子没有考虑凝固过程,求教!!!

  • 6 Posts
    4k Views
    X

    @benf 不客气不客气,欢迎引用我们组的论文~这个模型有外国组已经验证过了,所以如果你有兴趣编应该可以原样复现

  • 请问FLUENT能不能模拟真空

    8
    8 Posts
    5k Views
    F

    我觉得应该搞清楚液滴在真空状态下的变化,然后针对性的设置环境条件

  • 2 Posts
    782 Views
    C

    格式不对噻

  • k-omega 模型的网格无关性验证

    19
    19 Posts
    15k Views
    zousiyuZ

    @李东岳 东岳老师,个人原因,麻烦删掉这个帖子。

  • 1 Posts
    1k Views
    T

    我这边需要仿真一个构件在烘箱中逐渐被加热的过程,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构件周围用壁面包裹,其截面如下图所示。
    IGBT fixture-温度2.jpg
    四周壁面设定为固定温度358K,初始温度为293K。由于工作中计算资源有限,且目前只需要定性得到构件各部位升温的快慢情况,因此仿真时只打开了能量方程,上图就是仿真至380秒左右时的状态。

    然后在仿真中,初始的时间步长是0.001s,因为太小了导致仿真进度比较慢,而且能量方程的残差一直保持在10e-7级别,我这边通过不断地放大时间步长,至380s时时间步长为0.1s,至400s左右时时间步长改为1s。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次增大时间步长,监测点的温升曲线斜率都会变小,也就是说温升变慢了,比如下图就是时间步长由0.1s改为1s时,监测点温升情况的变化:
    IGBT fixture-温升.jpg

    在我更改时间步长的过程中,方程的残差均保持在10e-7级别,那么我想知道,温升速率为什么会因为时间步长的增加而变小呢?是不是因为网格不够精细造成的,因为为了快速出结果,网格确实比较粗糙,还是说还有其他可能的因素?谢谢大家了

  • 1 Posts
    956 Views

    各位大佬,我要使用fluent进行山地管道泄露扩散研究 。现在不知道怎么能将山地地形DEM高程数据,导入到icem中,请教各位有没有走过这个流程的,(在arcGis中应该转化成什么格式)这应该是怎么个搞法。

  • 数值模拟UDF,污染物吸收源项

    2
    2 Posts
    2k Views
    bestucanB

    很久之前写过。具体忘了。但 return 返回的才是source

    ds[eqn]是在定义源的表达式是ax还是ax+b,udf 手册里有对ds[eqn]的详细解释。

    是 return absorption_rate ?我记得之前写的好像是这样的套路:ds[eqn]=0 然后 retrun source

    可以找udf手册对比着写

  • 3 Posts
    2k Views
    D

    好的谢谢,我试试看

  • fluent meshing命名问题

    3
    3 Posts
    2k Views

    @fan820 不太清楚,可能是我把某个插件误删了吧,我现在用r2画网格,用r1进行模拟,r2不能同时开两个窗口

  • fluent监测化学反应的热损失

    1
    1 Posts
    933 Views

    各位老师好:
    请问如何在fluent中监测化学反应过程(甲烷燃烧)中的热损失或随时间变化的热损失率?
    a48a4b6c-85b3-4cf7-9480-3521960916ab-image.png

  • 6 Posts
    4k Views
    N

    @Vortex学习 不知道这个程序方便发我一份吗 万分感谢!!!

  • fluent和cfx计算结果不同

    1
    1 Posts
    1k Views
    Z

    各位同仁好,最近在算一个节流装置的阻力系数,标准值是1350,但是fluent不管怎么加密网格改湍流模型,算出来都在1500左右,cfx随便画个网格用sst算出来就是1350,请问有没有人了解这是什么原因?请各位大佬不吝赐教。
    附上几何文件,流体是水,入口流速1.5m/s
    SYS-6.sc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