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最新
  • 版块
  • 东岳流体
  • 随机看[请狂点我]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不使用皮肤)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CFD中文网

CFD中文网

  1. CFD中文网
  2. OpenFOAM
  3. 中性大气环境湍流动能的自保持 | 附有算例下载

中性大气环境湍流动能的自保持 | 附有算例下载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OpenFOAM
79 帖子 13 发布者 74.2k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写于 最后由 李东岳 编辑
    #1

    我最近参考了杨老师的这一篇行业标杆文章New inflow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modelling the neutral equilibrium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n computational wind engineering,杨老师在这篇文章里面写的很明确,并且看起来结果很好。我在openfoam里面弄进去了,但是结果对不上,仔细核对了几遍,也没看见植入的跟文章有什么差异。在此问问大佬,求个经验。

    杨老师这篇文章里面,我总结了一下,

    • 在进口,植入3个方程,分别是文章中的方程11、21、22,把这三个作为计算域的进口。其中$C_1=-0.17,C_2=0.62$

    • 同时要把kEpsilon模型系数改一下:$C_1=1.5,C_2=1.92,C_\mu=0.028,\sigma_k=1.67,\sigma_\epsilon=2.51,u^*=0.511,z_0=0.000225$,参考3.1节最后

    • 参考表一,nut使用粗糙壁面函数,Cs=0.75,Ks=0.0025

    其他没啥了。我按照上面的设置,没出来理想的结果,下图中出口的k(右图中的红线,跟黑线有偏移)。

    捕获.PNG

    我个人怀疑是nut的壁面函数的因素。但是杨老师文章里面说用粗糙壁面函数就可以。想问问相关大佬,是不是我还忽略了什么?


    更新:算例下载在第24楼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H H 2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H 离线
    H 离线
    Hope
    在 中回复了 李东岳 最后由 编辑
    #2

    @李东岳 李老师您好,我们这边之前在fluent里面有验证过该入流条件,具体结果可参见刘安彬的硕士论文《平衡大气边界层的CFD数值模拟》。但是在模拟时上部流场的湍动能并无明显衰减,只是近壁面有衰减,并在施加壁面剪应力之后可有效改善。您可以考虑下顶面边界条件、壁面剪应力这两方面的设置。
    下图模拟结果截取自上述硕士论文,未加任何修正
    c33fefef-05c9-4bf0-9d92-980193d33c23-image.png
    下图是施加壁面剪应力后的模拟结果
    ea448d2e-1e18-412a-9479-d66e6654f47f-image.png

    博士生涯收敛

    A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

    @Hope 我看你这面的常数跟杨老师那面不一样。我在主贴中更新了杨老师的这几个参数。是说这几个参数要调整么?你们这面的这几个参数是哪里得来的?

    您可以考虑下顶面边界条件、壁面剪应力这两方面的设置。

    yang2009这篇文章引用了近400,按道理来说应该可以通过这一篇sci复现相关的结果。如果考虑这些影响就可以正确的话,sci里面应该有提及。我在想是不是某些因素我没关注到,忽略掉了。比如这两个,在sci里面有隐含的提及么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H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H 离线
    H 离线
    Hope
    在 中回复了 李东岳 最后由 编辑
    #4

    @李东岳 李老师,yang2009这篇sci论文里面我没看到有壁面剪应力的相关设置。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我师兄做的,我先依据硕士论文解释您提出的几个问题,具体的我还需要再查证之后再给您回复。
    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入流条件也是出自这篇sci文献,有出入的是壁面函数的粗糙高度取值,硕士论文中的粗糙高度是依据文献(Blocken et al. 2007, CFD simul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all function problems)计算所得:
    ff70def3-2505-4bb0-b4fd-a1287bd0c9d7-image.png
    壁面剪应力的取值是依据硕士论文中的一些假定提出的,而非yang2009中相关参数。

    博士生涯收敛

    李东岳李 小 2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在 中回复了 Hope 最后由 编辑
    #5

    @Hope 多谢多谢!我也研究研究。:duang: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6

    我还是在考虑这个问题。文章我没有时间太细的去查看细节了,我让一个学生去查看一下是否哪方面我还是设置的不到位。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7

    我在OpenFOAM里面植入了一个新的算法。我也把相关的内容更新在了《无痛苦NS方程笔记》。这个方法简称HW07,参考的是D.M. Hargreaves and N.G. Wright 2007,目前这一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把k保持住。

    捕获.PNG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疏影横斜水清浅疏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疏影横斜水清浅疏 离线
    疏影横斜水清浅疏 离线
    疏影横斜水清浅
    在 中回复了 李东岳 最后由 编辑
    #8

    @李东岳 李老师你好,请问你这个保持住是指多大的距离,你在图中标的inlet、middle、outlet是多大的计算域?

    李东岳李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在 中回复了 疏影横斜水清浅 最后由 编辑
    #9

    @疏影横斜水清浅 进口处,2500米处,出口处。一共5000米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疏影横斜水清浅疏 C 2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疏影横斜水清浅疏 离线
    疏影横斜水清浅疏 离线
    疏影横斜水清浅
    在 中回复了 李东岳 最后由 编辑
    #10

    @李东岳 好的,了解了,谢谢李老师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C 离线
    C 离线
    coolhhh 神
    在 中回复了 李东岳 最后由 编辑
    #11

    @李东岳 在 中性大气环境湍流动能的自保持 中说:

    @疏影横斜水清浅 进口处,2500米处,出口处。一共5000米

    李老师,看杨老师论文中计算域尺寸比较小,与同济风洞实验室尺寸一致。有无可能是算的全尺寸,网格太粗糙导致结果不同
    1.jpg

    李东岳李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V 离线
    V 离线
    Vortex
    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2

    能不能自保持,是要看壁面函数和入口能否协调的。我是用LES做大气边界层的。LES里跑预前模拟生成的流场就能让湍动能处处保持平衡。LES这边还有用入口生成方法的,但一般自保持不了,流体跑着跑着湍动能就会衰减,是因为壁面用的wall model和入口人工合成的流场不协调。

    李东岳李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在 中回复了 coolhhh 最后由 编辑
    #13

    @coolhhh 我Yang2009算的是Yang2009的算例,HW07算的是HW07的算例。我暂时还没有尝试用hw07的方法算yang2009,以及用yang2009的方法算hw07,这个过几天试一下...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在 中回复了 Vortex 最后由 编辑
    #14

    @Vortex :mihu: 感谢分享,目前还没到LES那一阶段 :-) 下一阶段要上kOmega以及SST。LES估计要几个月后了。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V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V 离线
    V 离线
    Vortex
    在 中回复了 李东岳 最后由 编辑
    #15

    @李东岳 介绍个专门做ABL的code,叫LESGO (https://lesgo.me.jhu.edu/),Meneveau大佬以前是拿它研究LES模型的。不稳定、中性、稳定的ABL都可以做,还能考虑科氏力。

    C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C 离线
    C 离线
    chszkc
    在 中回复了 Vortex 最后由 编辑
    #16

    @Vortex 在 中性大气环境湍流动能的自保持 中说:

    @李东岳 介绍个专门做ABL的code,叫LESGO (https://lesgo.me.jhu.edu/),Meneveau大佬以前是拿它研究LES模型的。不稳定、中性、稳定的ABL都可以做,还能考虑科氏力。

    想问一下LESGO有现成的考虑浮力驱动的求解器吗?

    V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V 离线
    V 离线
    Vortex
    在 中回复了 chszkc 最后由 编辑
    #17

    @chszkc 有,解温度输运方程,求解器有植入。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李东岳李 李东岳 被引用 于这个主题
  •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李 离线
    李东岳 管理员
    写于 最后由 李东岳 编辑
    #18

    Yang2009.tar.xz

    算例在这里

    openfoam-9可以直接./Allrun运行。我是看不出什么bug了。但是结果对不上。希望各位大佬给看看

    @coolhhh 直接给你发这了

    http://dyfluid.com/index.html
    需要帮助debug算例的看这个 https://cfd-china.com/topic/8018

    C 2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C 离线
    C 离线
    coolhhh 神
    在 中回复了 李东岳 最后由 编辑
    #19

    @李东岳 收到,谢谢老师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C 离线
    C 离线
    coolhhh 神
    在 中回复了 李东岳 最后由 编辑
    #20

    @李东岳 李老师,算了您给的算例,计算结果跟您的结果一样,还没找到原因。但有以下问题:

    1. blockMeshDict中把inlet和outlet设置成了wall,但都改为patch后,结果还是跟上面的计算结果基本一样,k偏差仍较大。

    算例中blockMeshDict初始设置

    convertToMeters 1;
    
    vertices
    (
        (0  0   0)
        (12 0   0)
        (12 1.8 0)
        (0  1.8 0)
        (0  0   1.8)
        (12 0   1.8)
        (12 1.8 1.8)
        (0  1.8 1.8)
    );
    
    blocks
    (
        hex (0 1 2 3 4 5 6 7) (120 42 18) simpleGrading (1 4 1)
    );
    
    edges
    (
    );
    
    boundary
    (
        top
        {
            type patch;
            faces
            (
                (3 7 6 2)
            );
        }
        inlet
        {
            type wall;
            faces
            (
                (0 4 7 3)
            );
        }
        outlet
        {
            type wall;
            faces
            (
                (2 6 5 1)
            );
        }
        bottom
        {
            type wall;
            faces
            (
                (1 5 4 0)
            );
        }
        sides
        {
            type wall;
            faces
            (
                (0 3 2 1)
                (4 5 6 7)
            );
        }
    );
    
    

    1. Yang2009中网格,第一层网格高度0.01m,增长率是1.06。simpleGrading (1 4 1)这个设置反算对应第一层网格高度为0.0197,网格增长率为1.034,计算Y+结果大约在300:
    # y+ ()       
    # Time        	patch         	min           	max           	average       
    0             	bottom	3.602087e+02	3.602087e+02	3.602087e+02
    0             	sides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100           	bottom	3.026569e+02	4.241725e+02	3.196787e+02
    100           	sides	2.660222e-03	1.234693e+02	2.231677e+01
    200           	bottom	2.978864e+02	4.241725e+02	3.151323e+02
    200           	sides	2.712471e-03	1.696112e+01	7.879751e-01
    300           	bottom	2.978864e+02	4.241725e+02	3.151323e+02
    300           	sides	3.569842e-03	1.696111e+01	5.413341e-01
    400           	bottom	2.978864e+02	4.241725e+02	3.151323e+02
    400           	sides	1.932649e-03	2.113821e+01	6.643026e-01
    500           	bottom	2.978864e+02	4.241725e+02	3.151323e+02
    500           	sides	1.392717e-03	1.696111e+01	5.073163e-01
    

    1. 尝试设置为simpleGrading (1 10.9 1),网格总数不变,对应的网格和Yang2009中网格接近,第一层网格高度0.01m,增长率是1.06。计算的Y+数值在80左右,但计算结果还是跟上面的计算结果基本一样,k偏差仍较大。
    
    # Time        	patch         	min           	max           	average       
    0             	bottom	1.868099e+02	1.868099e+02	1.868099e+02
    0             	sides	0.00000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100           	bottom	1.598811e+02	2.174476e+02	1.701706e+02
    100           	sides	2.192814e-02	1.108888e+02	2.684494e+01
    200           	bottom	1.539062e+02	2.174475e+02	1.625827e+02
    200           	sides	8.207370e-04	2.373603e+01	1.893065e+00
    300           	bottom	1.537618e+02	2.174475e+02	1.625742e+02
    300           	sides	4.922483e-03	8.914920e+00	7.251943e-01
    400           	bottom	1.537618e+02	2.174475e+02	1.625742e+02
    400           	sides	1.176434e-03	3.476801e+01	9.170413e-01
    500           	bottom	1.537618e+02	2.174475e+02	1.625742e+02
    500           	sides	3.049010e-03	8.458892e+00	7.410303e-01
    

    1. Yang2009中,提到了SKE1和SKE2两种模型,并模拟对比。
      c59352fa-c8e2-4ea4-af17-011af48def7f-image.png
      9d478c4c-9e46-4643-b4c2-bd5c9ec76d3d-image.png
      尝试根据式(25)和(26)把这两个k曲线画出对比,这两条曲线还是有挺大区别,但在原论文中两个工况的inlet结果看起来像是一样的
      k剖面对比.png
    C 2 条回复 最后回复

  • 登录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最新
  • 版块
  • 东岳流体
  • 随机看[请狂点我]